第 11 期
2022年12月20日
1-11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
一、工业运行
1-11月,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稳定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.2%,与全省平均持平,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省第3位,工业固投比增29.7%,增速居全省第2位;其中技改投资比增33.3%,增速居全省第2位。行业增长面保持平稳。工业三大门类增加值均同比正增长,采矿业继续回暖,增加值比增5.4%,较1-10月提升0.3个百分点。制造业、电力/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比增6.3%、7.2%,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.1、1.1个百分点。37个行业大类中,有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,增长面62.2%,与1-10月持平;其中有13个行业增速达两位数以上,17个行业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。重点企业起到支撑作用。110家去年产值超5亿元企业1-11月累计实现产值2511.7亿元,比增9.7%,高于全市平均0.5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.5个百分点。企业培育成效较好。截至11月底,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6家,较去年同期增加7家,其中新投产纳统企业48家。工业结构继续优化。1-11月,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8.2%,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2.0个百分点,彰显工业经济韧性。
二、工业投资
1-11月,工业固投比增29.7%(全省增速17.4%),高于全省12.3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二位,高于全市全社会固投增速(9.5%、全省第四)20.2个百分点。从县域来看,永定(57.2%)、长汀(49.3%)、漳平(36.6%)高于全市平均增速,连城(21.8%)、上杭(19.1%)、新罗(16.0%)、武平(11.1%)低于全市平均增速。从行业来看,制造业投资比增36.2%,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为89.9%,高于全省15.6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一位,其中永定(64.3%)、长汀(58.1%)、漳平(41.5%)高于全市平均增速,连城(35.8%)、上杭(26.6%)、新罗(15.6%)、武平(9.6%)低于全市平均增速;采矿业投资累计完成13.9亿元,比增-9.5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累计完成37.5亿元,比增-8.6%。
1-11月,技改投资比增33.3%,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为58.5%,高于全省15.2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二位。永定(103.9%)、长汀(96.2%)、连城(46.9%)高于全市平均增速,漳平(29.7%)、武平(13.5%)、新罗(4.4%)、上杭(-10.1%)低于全市平均增速。
1-11月,龙岩高新区(经开区)工业投资、技改投资增速分别为93.5%、-13.5%,制造业投资增速86.5%。
三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前11个月,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平稳,但增加值累计增速从一季度、上半年、三季度的10.1%、8.4%、6.9%回落至本月6.2%,工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,主要表现在:一是部分县域增长乏力进一步凸显。11月除上杭(16.1%)、漳平(12.5%)、永定(0.6%)、长汀(持平)外其他县域当月产值均负增长,从1-11月增加值增速看,永定(1.5%)、武平(1.4%)、漳平(1.3%)、高新区(1.3%)等四县(市、区)超低速增长。二是部分行业负增长。11月当月,专用设备制造业、仪器仪表制造业、非金属矿采选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12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负两位数。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回落。对159家重点企业问卷调查显示,120家企业(占比75.5%)当前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增加,比例较上月提升11%。1-10月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6.4元,同比增加0.7元,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今年以来首次转负,为-5.0%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重点
下一步,全市工信系统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部署和省市有关要求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。一是优化工业运行协调。督促各县(市、区)、高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,切实保障全市全年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。上杭、新罗、长汀等1-11月增加值增速高于或持平全市的县(市、区)要保持优势、加快增长,其余各地要针对差距精准施策,迎头赶上。二是助力企业市场开拓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我市地产品,鼓励引导我市企业、项目建设互采互用本地产品。按行业、按区域组织开展“手拉手”对接活动,重点开展机械装备、建材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产业“手拉手”活动,打通企业供应链,帮助企业拓展市场。同时,持续动员企业入驻“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”,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。三是突出困难问题解决。继续做好千名干部挂千企等活动,贯彻落实《龙岩市企业反映困难问题收集和办理工作办法(试行)》,切实提升帮扶实效。常态化派驻8个工作组,下沉一线、直达企业,靠前服务,特别是针对重大产业项目攻坚、重点企业增产增效工作,逐一分析具体原因,提出具体应对措施,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、物流、融资等问题,切实稳企惠企,减轻企业负担,做好要素保障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